Kaiyun(中国大陆)官方网站-云开登录入口

Kaiyun:感动海南的身边好人|“绿源二号”船长黄万里:“航海四代”的万里海路-云开中国
行业资讯
Kaiyun:感动海南的身边好人|“绿源二号”船长黄万里:“航海四代”的万里海路
发布日期:2025-03-01 03:20:45访问量:

  

Kaiyun:感动海南的身边好人|“绿源二号”船长黄万里:“航海四代”的万里海路(图1)

  春运期间,黄万里瘦了10斤,站在129.8米长的“绿源二号”轮上,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点。然而,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点,与同事们一起,驾驶这艘新能源车专用运输船来往琼州海峡南北岸,运送数以万计的新能源汽车,保障进出岛车辆的平稳有序。

  整个春节,黄万里只在家里待了3个小时。每天和爱人视频通线岁的儿子吵着要爸爸,隔着手机屏幕,黄万里似乎看见了儿时的自己。30年前,黄万里也是这样盼着父亲黄寿回家;50年前,黄寿同样盼着父亲黄妃珠回家。而黄妃珠,也曾期待父亲黄立安走下木帆船,回到家中。这是父与子的故事,也是跨越四代的航海人,在琼州海峡走过的万里海路。当木帆船换成“绿源二号”,当过海不再是颠簸的经历,一代代航海人走过的路,终究连成旅人的桥。

  与传统的客滚船相比,“绿源二号”轮采用人车分运,专门运送新能源车辆,最多可以装载190辆新能源汽车。“船上配备很高级的消防设施,还有专人泊车!”黄万里兴致勃勃地向父亲黄寿介绍“绿源二号”轮的特点,黄寿咂了咂嘴:“越来越先进了。”从曾祖父黄立安开始,黄万里的祖辈们就在琼州海峡南北岸之间穿梭。10岁那年,黄万里第一次跟随爷爷黄妃珠,穿越琼州海峡。黄妃珠是“海鸥三号”轮的船员,登船之前,特地嘱咐黄万里,“多吃饭才能上船。”黄万里整整吃了两大碗米饭,结果遇上晕船,几乎全吐了,哭着喊“再也不坐船了。”可是几天之后,黄妃珠再次提议坐船,黄万里还是高兴地点头。穿越海峡的风景,乘风破浪的畅快,让他流连忘返。

  生在湛江海边,生在航海世家,黄万里的人生似乎早就注定。然而,黄寿不愿意儿子航海,“做工有三苦,撑船打铁磨豆腐。”常年跑船,与家人聚少离多,每一次遭遇风浪,黄寿在船上颠簸,实在不希望儿子“重蹈覆辙”。让黄寿无可奈何的是,从小不爱吃饭的黄万里,每次跟着跑船,在船上吃饭时,总比在家里吃得多。“没办法,注定吃这碗饭。”

  2013年6月,黄万里从武汉海事职业学校毕业,5个月后,登上“双泰18”轮,担任实习三副。终于可以在海峡之间穿梭,看着大海的风景,感受乘风破浪的畅快。让黄万里感觉新鲜的每一天,背后却是日复一日在海上的辛苦。最初时,两天3个班次,船不多,黄万里经常能够回家,有时甚至可以在家里待一整个晚上。渐渐的,班次越来越多,从一天6个班次,到高峰期的8个班次,黄万里的待班时长越来越短,常常只有一个多小时。

  风景看腻了,新鲜感消磨了,曾经的乐趣变成煎熬,那时的黄万里常常问自己:一趟又一趟,究竟是为了什么?

  2018年2月18日,琼州海峡出现十年未遇的罕见连续大雾天气,海事部门依照天气预报和能见度连续发布停航指令,海口多个港口数千辆过海车辆发生滞留。当时的黄万里已经成为“双泰16”轮的大副,从驾驶台向码头望去,数不清的车辆聚在那里,好似一个巨大的停车场。大副的职责是引导车辆上下船。车等船开,船等雾散,黄万里不敢睡觉,等了一夜又一夜,几乎站着都能睡着。看着码头上熙熙攘攘的旅客,等待的焦虑在彼此的眼底。当通航广播响起,就像一个闹钟,黄万里突然清醒过来。那里有等待归家的亲人,有外出打拼的游子,无数人的旅途在这一刻同船。而船的方向,也是黄万里的方向,此刻的责任,胜过一切的风景。

  “我注定吃这碗饭。”汽笛声响,渡轮离港,带着无数人的向往,也带着黄万里的海上人生。

  入行12年,黄万里待过将近20艘船,他在“双泰18”轮起步,在“双泰29”轮成为船长,在“双泰26”轮与父亲黄寿共事。34岁的年纪,早已是琼州海峡的“老水手”。日复一日穿行海峡南北岸,波涛之上,伴随黄万里的,只有一艘又一艘船。夜深人静时,黄万里偶尔会想起父亲黄寿曾经的故事。

  2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,黄寿和同事们驾船途经海安湾,光线昏暗,海况复杂,船只不慎搁浅,怎么也弄不出来。眼看天色渐晚,更大的危机就要来了。“台风快到了!”任凭发动机轰天作响,大船还是一动不动,一船的人和货物,即将被风浪吞没。绝望之际,远处飘来一盏渔火,一艘渔船准备回港避风。渔民们让黄寿把船锚放在渔船上,运到外围海域抛锚,通过船上的绞盘拖动,大船最终脱险。而渔民们一分钱也没要,就这么离开了。

  一只船锚至少数百甚至上千斤重,黄万里始终想不明白,一艘小渔船,是凭着怎样的力量,“去拉动这么重的船锚?”黄万里问过许多老航海人,大家总是笑着摇摇头。有人说,到“那时”自然就知道了。“那时”很快就来了。2021年9月21日上午,“双泰26”轮从徐闻港驶向新海港,正在轮休的实习船长黄万里,听见广播里传来船长包绵锦的呼喊声。“请船员们穿上救生衣,到跳板集合,做救援准备。”此时的船舶行至海峡中段,水深超过50米,突然出现一位落水者。黄万里打算使用救生艇,可是艇舷较高,落水者精疲力竭,很难爬上来;大家抛掷救生圈,可是风大浪急,总是差之毫厘。眼看落水者就要被海浪彻底没过,大家束手无策之际,包绵锦迅速放下船舶的前甲板。前甲板的高度与海面基本持平,落水者就在前方。黄万里与同事们跃入水中,奋力游去,触及落水者的那一刻,仿佛看见了那艘拉动船锚的小渔船。

  黄万里很喜欢观察海面的变化,有时风平浪静,下一秒却是惊涛骇浪。“大海变幻莫测,人在海上,要靠彼此的力量。”

  2024年8月15日中午,已经成为船长的黄万里,驾驶“银紫荆”轮前往徐闻港。海面风平浪静,一块巨大的自制舢板进入视线。黄万里似乎发现了什么,“舢板没有人,水面很平静,但是旁边有些波纹。”“银紫荆”轮很快从自制舢板侧面驶过,可是不寻常的波纹,还是让黄万里放不下心。“我似乎看到有人漂在海上,想掉头返回确认。”黄万里的声音有些颤抖,得到交管中心的同意,马上指挥船只掉头。这是违背预定航线的驾驶,一旦判断有误,不仅要为旅客的延误负责,黄万里的职业生涯也会受到影响。可是不知为什么,那艘拉动船锚的小渔船,总在他的脑海浮现。当“银紫荆”轮绕到自制舢板的另一侧,一位落水者赫然出现的眼前。学着包绵锦放下前甲板,黄万里和同事们很快将落水者救上船。整个救援过程只花了11分钟,而受制于自制舢板的遮挡,落水者已经在海上漂了10个小时。

  无关感谢,也无关荣誉,只关乎那艘拉动船锚的渔船,关乎那股力量。“人在海上,要靠彼此的力量。”

  除夕夜,和家人短暂吃过团圆饭,黄万里准备出门了。“绿源二号”轮在码头蓄势待发,儿子却突然抱住他,不让他出门。“不要爸爸去上班。”黄万里有些哭笑不得:“不上班怎么挣钱给你买玩具?”儿子抬起头,几乎快哭了:“我不要玩具了!”自从2021年成为实习船长,黄万里几乎住在船上,每次出门,儿子总是舍不得“放人”,就像黄万里小时候那样。如今的黄万里已经把家安在海口,隔着琼州海峡,那头还有一个儿时的家。每天在海峡南北周而复始,无论哪个家,他都没办法常回去看看。

  去年9月,超强台风“摩羯”登陆海南岛,黄万里和同事们把船开到广州桂山锚地避风。那里风雨影响不大,但是黄万里的心里风雨大作,担心家里的情况。家门口装了一个可视门铃,可惜只能看到门前的情况,家里不知道怎么样了。“只能与爱人通话了解,可是后来信号不好,只好独自担心。”台风过境,琼州海峡恢复通航,黄万里和同事们第一时间把船开回港口,那里必定有等候的旅客。对于这群海员们而言,开船是头等大事,其他的事,只能往后放一放。

  Kaiyun网站

  “这就是海员的使命。”18海里的旅途,一艘又一艘渡轮,每当深夜,它们点亮船灯,在海面上连成一座旅人的“桥”。为了这座桥,船上的海员们愿意付出一切。

  2014年7月,超强台风“威马逊”登陆海南岛。黄万里和同事们驾驶“双泰18”轮来到洋浦锚地避风。说是避风,其实更是抗风,连锚地都掀起惊涛骇浪,“双泰18”轮摇晃得厉害,黄万里胆战心惊地盯着水平仪,船身左右倾斜已经达到33度,几乎超过稳性力臂。有那么一瞬间,船身晃动到了极限,斜斜停住了。黄万里清楚,此时船只已经达到倾斜的极限角度,一旦超过这个角度,船会倾覆,整个倒扣在海上,“人就没了。”巨浪之中,“双泰18”轮的全体成员没有一个人撤离,大家各司其职,驾船迎风抗衡。一天一夜的僵持,风停了,海员们没时间休息,朝着港口驶去。海上的风景还是那么好看,登船12年,不知不觉间,黄万里和他的船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。有时,5岁的儿子也会跟着一块跑船,像他儿时那样,出神地看着大海。

  黄万里觉得,儿子长大以后,“当个航海五代也不错。”来来往往的琼州海峡,渡轮连成桥,一代代航海人走过的万里海路,让这座桥成为通途。

本文为原创发表,并经云开网站编辑。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,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。